2月28日,Intellia和再生元公布了其体内基因组编辑疗法NTLA-2001的最新1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表明所有的给药剂量都耐受良好,且在最高的两个剂量组中,目标蛋白的血清水平分别取得平均86%和93%的降低。
新闻稿同时指出,在随访时间为2到12个月的间隔里,血清TTR蛋白的降低水平维持稳定。
据悉,NTLA-2001是首个用于人类基因精准编辑的CRISPR/Cas9候选基因疗法。通过脂质纳米颗粒(LNP),将靶向TTR基因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递送到人体内,可以肝脏特异性敲除TTR基因,从而降低TTR蛋白的表达,减少致病蛋白的累积。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进行性、致死性疾病。由于TTR基因发生特定突变,罹患该疾病的患者会在肝脏产生错误折叠的转甲状腺素蛋白。随着这些蛋白在人体内的不断积累,可导致器官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去年6月,NTLA-2001首个临床结果公布,便引起了全球产业的关注。本次NTLA-2001数据更新,再次展现了CRISPR体内编辑肝递送潜力。
何为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产品是由载体和基因两大部分构成,其活性成分可为DNA、RNA、基因改造的病毒、细菌或细胞,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或组织,替代、补偿、阻断、修正特定基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疗法的设想早在1972年就已出现,经过半个世纪,基因疗法已经从概念变成现实。
2017年,美国FDA批准了首个体内基因疗法Luxturna,治疗RPE65基因纯和突变所致视力丧失但保留有足够数量的存活视网膜细胞的儿童和成人患者,进而恢复和改善他们的视力。该产品由SparkTherapeutics公司研发(该公司已被诺华公司收购),这是美国市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基因疗法,也标志着基因治疗时代的正式来临。
2019年,美国FDA批准了诺华公司的Zolgensma,用于治疗2岁以下患有存活运动神经元1(SMN1)等位突变导致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儿童患者。该疗法通过腺相关病毒(AAV)将正确的人类SMN1基因递送到患者神经元,从而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该疗法售价高达210万美元(约合1400万人民币),是目前全世界最昂贵的药物。
2019年,欧盟批准了蓝鸟公司的Zynteglo,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的非β0β0基因型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患者。这是全球首款获批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疗法。
2021年,欧盟批准了蓝鸟公司的一次性基因疗法Skysona,用于治疗18岁以下、携带ABCD1基因突变、没有HLA匹配的同胞造血干细胞(HSC)供体可用、早期脑性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CALD)患者。这是欧盟批准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于治疗CALD的基因疗法。
基因疗法成MNC的“香饽饽”
如今,基因疗法已是各大药企的重点布局方向。据知名咨询机构FrosterSullivan预计到2025年,全球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305.4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将达到178.9亿美元。
在第40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PM)期间,多项基因疗法相关的合作达成。
辉瑞与Beam达成13.5亿美元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最多3款体内碱基编辑疗法。双方将共同推进靶向肝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罕见遗传疾病疗法。
拜耳与MammothBiosciences公司达成10亿美元合作,共同开发下一代体内基因编辑疗法。
去年,罗氏与ShapeTherapeutics(ShapeTX)达成超过30亿美元的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罕见病领域某些靶标的基因疗法。
在中国,基因治疗领域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基因治疗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已布局众多适应症,包括A/B型血友病、β-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缺陷疾病以及各种实体瘤等。
不可否认的是,在罕见病领域,基因疗法正开始让越来越多原本无药可医的患者受益。
且除了罕见病,事实上,相较于传统药物是直接补充人体所需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无机物、多肽等等)或调节信号通路中的蛋白靶点,基因疗法的作用位点更“上游”,在核酸水平上开展治疗。根据中心法则,理论上由蛋白质异常导致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核酸的作用来治疗。基于此,基因疗法可治疗的领域非常广泛,在罕见遗传病以外,更多的常见疾病类型也将有基因疗法的用武之地。
结语
近年来,随着CRISPR技术的突破使得基因组编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但基因治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方面,基因治疗在技术上仍需要突破,并且用于生殖细胞时伦理争议极大。
另一方面,基因治疗生产工艺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复杂性,生产平台的搭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后续工艺的选择与质检对小规模企业不友好。创新企业可能需要更多地与CDMO合作。
留下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